寫在前面 :這是一篇由「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萬年組」成員的共同創作。原載於「胚芽通訊」協會第八期 (2002.12) 。「 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 」的網址是:http://www.sprout.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act&Itemid=3
天 上 的 禮 物 — 給準媽媽、準爸爸們的一封信
親愛的準媽媽和準爸爸們:
首先恭喜你們接受了天主給你們的一份禮物—你們的孩子。萬年組的成員們願在此分享我們的經驗,一起感謝讚美天主。
我們都很珍惜陪孩子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希望從他們出生學吸奶,而後學翻身、學坐、學爬、學說話等等,都能陪伴在他們身旁。因為孩子出自己身,別人無法取代我們做父母的角色。當我們聽到一對年輕的父母親為了工作或其他的因素,準備將孩子送回南部或委託別人照顧,而放棄陪伴孩子的寶貴體驗,我們都感到深深的遺憾。在我們實際陪伴孩子成長的經驗中發現,我們為了新生兒,開始調整我們的生活,所付出的辛苦是非常值得的。在聖經當中很清楚的說明,子女是天主賞給父母的禮物,這份禮物的恩寵特別是為父母準備的,而恩寵是透過這個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而來。陪伴的越多越深,越能感受到這份恩寵所蘊藏的愛。
陪伴孩子的過程是恩寵也是義務,若交由褓母代理,便錯失了這個學習的機會。做父母的每天都應接受這份功課和恩寵,縱使再累,也不要放棄每天晚上把孩子接回來自己照顧的相處時間。我 ( 其中一位組員 ) 的父母是非常優秀的教師,作育英才無數。但他們至今還是不甚了解我,因為我從嬰兒時期就與父母分離住在奶奶家。入學後,在父母求好心切的嚴教下,親子間更加疏離。開朗無所謂的外表下,其實隱藏了許多的傷痕,而後走了十多年心靈醫治的路。親子間幼兒時期的陪伴竟會影響如此深遠,想必是很多父母始料未及的!
曾有幾次聽到一些朋友們談到試圖與長期分離的子女做朋友的種種,內心總會為他們感到心疼。為何他們與孩子的關係僅只是朋友的關係呢?親子間若只能做「朋友」代表著某種的心靈距離。事實上,孩子需要的不止是這個,他需要父母親和家庭在他整個成長階段所提供的無條件的愛與穩固的安全感。若孩子對你們感覺陌生,或彼此間信任度不夠,孩子容易產生內心雖渴望父母的愛,卻又不想看到父母或拒絕與父母溝通的矛盾情結。彼此間像存在了一條無形的鴻溝,彼此想接觸卻過不來的感覺。經過十年的漫長治癒後,當聽到別人類似經驗的分享時,原以為已醫治好了的傷卻仍隱隱作痛。為人父母者不要等到孩子成人之後,再來修補這個關係。要記得,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取代父母親的愛。
小孩需要父母親情的渴望,是天主放在人心裡深沉的渴望,也是婚姻中生命的禮物。婚姻是兩人相愛投入孕育、渴望愛的生命,同樣也呼喚生命,絕對不是合作關係或是事業共同經營者。現代的社會型態與過度物化的價值觀,讓我們誤以為逃避婚姻或養育子女的責任是常態。然而,當我們用心去體驗,會發現生命很特別。用生命孕育、陪伴生命的歷程是天主巧妙的安排。祂要我們用生命、情感、和愛來陪伴孩子。再多的金錢、事業成就、與權力都比不上陪伴孩子的成長來得重要,因為物慾是無止盡的,孩子的成長卻只有一次。
我(「萬年組」的另一位成員)的工作原是牙科醫師。大女兒出生後,想要家庭事業兼顧,因此工作時,孩子托給婆婆照顧,下班以後也全心和孩子在一起。大女兒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我們為她遍訪名醫。但不知為何,只要我多和她在一起,情況就會顯著改善。到了女兒上幼稚園,上學時就會發病,需要吃藥、塗藥。寒暑假我不工作陪伴她,就不發病,什麼藥都不必用。當時認為,這是因為我很小心地避免孩子接觸過敏原,也注意營養起居的緣故。沒想到她大班開學後,嚴重到膝蓋後面的皮膚幾乎潰爛,眼看醫師下的藥愈來愈重,我們除了擔憂也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我在一次心靈治癒祈禱中,回顧了我與女兒斷奶的經驗:當時我是台大的住院醫師無法提早離職,因此兩個月的產假結束後就斷奶。理智上以為很合理(自認哺餵 2 個月母乳就很好,有抗體了),但在內心深處卻有一道傷口,每一觸及就忍不住淚流滿面,連自己都莫名所以。之後,為了幫女兒祈禱,也因為她一直希望我陪她睡,因此就開始在晚上陪她睡。沒想到她的過敏症狀,在兩個星期後,居然不藥而癒,我和先生都非常驚訝,原來父母對孩子如此重要,遠超出我們所想像。這個經驗打開了我們的心。回憶女兒斷奶時,我思念孩子,內心深處渴望能繼續哺餵她,身體也源源不絕分泌乳汁,使我脹奶得很痛,我想天主準備了母親身、心、靈(醫學證實在哺餵母乳的同時,母腦會分泌一種特殊的賀爾蒙,幫助母親更愛孩子)為迎接祂給的禮物,但我們的心硬(理性的心),卻反而使自己和孩子吃盡苦頭。之後,我懷了老二,也就決定在家餵母乳也陪伴孩子,現在老二近四個月大,日子在手忙腳亂中度過,也體驗了前所未有的疲憊,但是有好幾次我跪倒在天主面前喜極而泣:天主,禰所造的生命真是如此美好,我以往竟然一無所知。而有一次我懷抱著老二,體驗到我也曾是母親懷中滿足吸乳的嬰兒,深深被愛的幸福感充滿我,撫平了很多成長時期的創傷。我和先生一起奮鬥,我們的愛更真實,因為我知道他也是一個可以為了我和孩子全然投身的人。他特別提醒:「丈夫必須一起分擔照顧孩子的工作,否則夫妻兩人會漸行漸遠。有照顧才有默契、有感情,不然孩子和爸爸不親,又佔去太太大部分的時間,這時先生反而會嫉妒孩子,也無法了解妻子的需要。」我問在美國的弟弟(他和弟妹有四個孩子,非常忙碌),他喜歡現在的自己還是以前優遊自在的日子?他的回答非常肯定:他喜愛現在的自己,感覺「滿全」。他說:「當一個男人只有工作,回到家仍 focus (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就還是個孩子,需要妻子照顧;能和妻子一起養育、管教孩子,給孩子一個好的 father image (父親的形象)、信仰的 foundation (基礎),也才成為一個男人,能夠是一個照顧者。」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遺產。社會的價值觀中,有很多「替代方式」來養育孩子,我們的精力有限,可能會忽視孩子,也忽視了自己內在的渴望。天主是愛,生命遠比我們以為的要寶貴,孩子更讓我體驗:愛是整個人的臨在,陪伴最為具體。對孩子如此,夫妻、情人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助準父、母們找到屬於你們,更好的一份。(路十: 42 )
相對地,父母親渴望孩子,也是天主賜給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唯有成全這渴望,人的生命、父母親的生命才得以成全。若此時你把孩子送走,只為保有原來的兩人生活,等孩子長大成年後,要離開或結婚發展自己的時候,到那時父母卻反而抓著孩子不放,造成親子衝突。那其實是為人父母潛意識的那份渴望,不被滿足的遺憾。耶穌也說過:「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路十八: 17 )婚姻聖召的特別恩寵就是天主賞小孩子在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真實地與他們一同歡笑、一同哭泣、一同渴望 ...幫助我們漸漸回轉成為「孩子」-單純的相信和依靠天主,做天主的孩子。這是尋求天主的國的特殊捷徑。 聖經中告訴我們『你使我由母胎中出生,使我在母懷裡享受安寧。我一離開母胎,就已交托於你,尚在母懷時,你已是我的天主。』(詠 22 : 10-11 )養育孩子、陪伴孩子,實在是參與天主創造的偉大工程。沒有任何事業、成就、財富,可以取代,如同我們放棄一切,追求天國的價值。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當然也會感覺到身體及心理的疲憊。在這個時候,我們更要在「瑪利亞」的面前得到滋養與安慰,因為她是耶穌的母親。我們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是天主給的尊榮。子女是天主賜給基督徒父母成聖路上最佳的功課與恩寵,為了讓夫妻的關係更為合一,讓我們生活更為圓滿。最後僅以此篇,呼籲準爸爸、準媽媽們沉思與聆聽,最終做決定時,是以世俗的標準還是天主的標準,在仰望上主時,您可以做出最好的選擇。為您代禱。
敬祝平安、生產順利、享受跟孩子間的親愛!
萬年組 ( 李秀英 , 楊增琦 , 萬淑宜 , 蔣玉華 , 張麗慧 ) 敬上
(於大坪林秀英家,陳玫娟整理 2002.1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