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師金口若望
九月十三日
聖金口若望約在公元 344 年與 347 年之間生於安底約基 城。他父親塞剛杜是一位軍官,在若望嬰兒時期即與世長辭,留下他二十歲的賢妻安杜撤同兩個很小的孩子:若望和他的姐姐。安杜撤是一位很能幹的婦女,以她的立場來說,再嫁可能減少生活奮鬥中的許多困難,但她卻不出此,寧願作一位小寡婦,犧牲全部精力來教養子女。她為小若望聘請了一位最好的家庭教師,教授他初步的希臘文學;若望在名師黎巴尼的教導下,在修辭學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極大的興趣。
若望在讀書時期結交了一位摯友聖巴西略,這位同學一定受了若忘不少的影響。這兩位少年常在一起共同研究學問,互相勸善規過;不但求學的時候這般融洽共處,沒有發生過什麼意見,就是離開學校以後依然相親相愛。
那時若望似乎期望將來當律師,但再公元 367 年遇見了安底約基城的主教米勒爵。這次的奇遇成為若望生活的轉捩點,從此以後,拋棄文學與法律,開始研究神修學和聖經學,並決意要位聖教會服務。不久以後,便領受了二品神職。那時和他的朋友巴西略依同計劃入山引修,但因母親的要求,未能立刻如願。聖巴西略被選為主教以後,若望也訂了實現自己精修的志願。約在 374 年離開安底約基城,走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參加了神修團體,度著苦修生活。那兒的生活便是祈禱、勞作和研究聖經。他不以此為足,還期望度一種更嚴格的生活,於是獨自進入一個山洞,儼然成了一位獨修士。在那兒可能因為刻苦過度,不久便耗盡了體力,不得已又回到本城。 381 年,從米勒爵主教領了六品神職。
若望在山隱修的時候,已經從事寫作。他那時的著作主要的是《苦修論》、《懺悔說》、《勸告戴約德祿安》、《貞操論》等。升六品後才完成了他的傑作《鐸品論》。他在此書中闡明司鐸的責任,以及貞操與此偉大職任的連帶關係,特別強調一位司鐸宣講福音的必要。
386 年,若望領了鐸品,年紀雖以四十,仍然充滿青年的朝氣,蓬蓬勃勃地展開了講道的工作。我們假使接近他的聽眾,他們一定要告訴我們說:「若望神父講道,充滿了新的空氣,造成了一個革新的局面。他一登上講道台,便站在主教或司鐸的立場講道勸人,有時還是站在二者的立場之下誨人不倦。每篇道理的語氣自然而流利,又有各種不同的譬喻和寓言的潤澤;加以有利而莊嚴的言詞,而且是越講越有精神,聽眾無時不在注意傾聽,所以多次引起了聽眾的歡呼與熱烈的掌聲。並因其卓越的口才獲得了『金口』的徽號。」
在安底約基的傳教生活的確是愉快而和平的,他愛慕民眾,同時也受民眾的愛載。依常情而論,若望那時是米勒爵老主教的理想繼承人,不過天主的上智另有安排。 397 年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逝世,對繼位人選發生了問題。那時若望的名聲已傳遍各地,因而有人主張推若望為繼任人;若望方面雖不甘心升任宗主教職,但因政府要員百方催促,不得已勉強接受新職,次年由亞歷山大主教戴約斐祿祝聖為帝國東都宗主教。
聖仁上任以後,立即著手改革積弊:先從主教公署開始,把豪華的陳設盡行拍賣,賙濟窮人,把奢靡的生活方式改為福音的清貧儉樸。改革的第二對象就是神職人員:他用言語和行動教誨他們如何捨己為人,犧牲服務,做天主的忠僕,做教友的善牧。第三個改革對象便是所屬的教友:首先用它美妙絕倫的口才向教友宣獎天主的聖道,繼而苦口婆心地譴責較有習犯的罪惡:如賭博、淫亂等。又為民眾的便利起見,在每座聖堂內規定了舉行夜間彌撒。為維護聖堂的權利,與朝臣艾特洛比發生了衝突,終因艾氏有權有勢,竟將聖堂的避難特權予以取消。可是天道好還,不久艾氏失寵,遭受民眾的攻擊,隻身逃入聖堂,聖堂的避難法權已被取消,艾氏遂被逮捕而判徒刑,不久即告死亡。
若望由於對教區的改革,並由於講道時屢次譴責富貴人奢華放蕩的生活,便惹起了鄰區幾位主教及朝內權貴的嫉妒,尤其指責皇后一件不義的行為,同她發生了口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迫害若望的陰謀便由此開始了。
公園 403 年,皇帝召開主教會議,本為解決某項問題,不料由於亞歷山大府主教的慫恿,會中主教拋開正題,只討論如何處罰君士坦丁的宗主教。於是捏造是非,架訟誣陷,會議非法判決若望應被撤職,並因若望對皇后的失禮,請求皇帝處以徒刑。若望離京不久,皇后恐民眾叛亂,請求皇帝赦免若望徒刑。若望榮歸任所後,受到教友的熱烈歡迎。這不過是暴風雨的一時平息。兩個月後又發作起來。再主教座堂附近位皇帝立了一座石像,演戲慶祝。所演戲不但妨礙堂中聖典,而且有傷風化。於是若望向京都長官訴說了心中的苦惱。不料長官轉告皇后,誣告若望抗議石像的慶祝。皇后聽了勃然大怒,決定要撤他的職。便與亞歷山大府主教商討,共同奏請皇帝撤去若望的職任。皇帝命令若望停止行使教會職權,若望不從。遂於望復活節日,以武力將若望逐出聖堂,並判以無期徒刑。為避免民間暴動,秘密令士兵帶若望出京,押送充軍地點。若望在充軍的旅途中受盡了折磨,吃盡了苦頭,終於體力不支,一命歸天去了。這是在 407 年的九月十四日。
三十年後,聖人的遺骸在光榮的凱旋中運回君士坦丁堡。那時皇帝德奧西二世御駕親迎,並在棺柩前為他犯罪的父母熱心求聖人代求天主寬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