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慶祝日期排列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聖盎博羅主教聖師
十二月七日

公元三七四年,米蘭主教逝世。當時該城的教友分為兩派:一派信奉正教;另一派隨從亞略異端,最近去世的主教屬亞略異端。本省諸位主教深知米蘭城士庶心意不合,恐怕選出新主教而起紛爭,便奏聞羅馬皇帝主持選擇事宜。但皇帝答以此是主教分內之事,不願干涉,於是眾主教來到了米蘭大堂開會討論遴選主教。按照當時的習慣,教友也來參加會議。大家討論數小時之久,毫無結果,大眾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最後竟將至動武。

有人把這事火速報告總督盎博羅,總督便親身前來彈壓。他慢慢走上講壇,勸告教友不要阻止選舉,並叮囑眾人務要同心合意,以眾主教所推薦的人為天主所選的主教,承認他是靈魂的牧者;再者國法嚴禁在公堂擾亂秩序,違者重辦。總督正說話的時候,忽然人叢中有一小孩大聲喊道:「盎博羅主教!盎博羅主教!」大家聽了不禁大驚。過了一會兒,想到這孩子的話是天主所默示的,便異口同喊道:「盎博羅主教,盎博羅主教!」總督聽了盡力辭謝,可是教友不聽,護送總督回府,一路高呼盎博羅主教。眾主教也向總督說這是天主的聖意,總督不可固辭。

夜間盎博羅暗暗離衙出城,想避居他處,等到有了新主教後再回城。他整夜行走,翌日天明,覺察仍在城門附近不過一里之遙。最後竟被人認出,護送回衙,看守不放。眾主教又上奏教宗,聖達瑪斯御筆作書,囑總督接受主教尊位,不可固辭。於是盎博羅先領受聖洗聖事,以後晉陞司鐸,最後祝聖為主教,時在 十二月七日 ,這日期在聖教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因為在東方和西方教會的日曆中都承認聖人的主教之職。

聖盎博羅為拉丁四大聖師之第一人,聖奧斯定的回頭改過,聖人之功不可磨,故稱之為「吾師」。聖人生於公元三四○年,出生地是現在德國的特里爾。父親為羅馬帝國總督,治理現今的法國、英國、西班牙及北非之一部分。盎博羅年十四歲時喪父,全家返回羅馬。聖人自幼從名師攻讀文學,精通拉丁文及希臘文,又學民法及教會法。卒業後充當律師,這是陞官必由之路。年三十被委為意大利北方利古里及愛米里二省之總督,總督衙門設於米蘭。

東羅馬皇帝代歐多一世(三七九-三九五)因希臘得撒勞尼城人民作亂,殺死官兵數百人之多。時帝正在米蘭,得知此事,大為震怒,誓為官兵復仇。盎博羅主教前來勸阻,諫帝不可連累無辜,心想皇帝素不任性,必定能正當處理。可是朝廷大臣在盛怒之下,請求皇帝殺一儆百,以懲效尤。皇帝怒氣未息,聽了這話,無異火上加油,立即下令屠殺得城居民,一日之間,男女老幼死於刀下者共七千人。全國聞風,怨聲載道。盎博羅主教也為之心痛,便立即上書,奏請皇帝悔罪,並且使百姓眾庶知道悔罪之意。帝一時心硬,不聽善勸。於是率領文武百官出宮,要到聖堂裡去。

按照當時教規,凡公開的罪人在未作完規定的補贖以前,不許進入聖堂。皇帝到了聖堂門口,看見主教身穿祭服,站在門口。凜然向皇帝說:「陛下請止步!陛下所犯的罪重而且大,豈能不作補贖而進聖堂嗎?人的性命,不分君民,在天主台前都是寶貴的。陛下殺害人民數千,怎能堪當進入天主的聖堂民呢?陛下怎能高舉血手在主前祈禱?怎能以血手領主聖體?以血唇近聖爵而飲聖血?(按當時教友領聖體先以手接之,同時也領聖血)陛下請退,幸勿罪上加罪。請服從聖教法規,以醫靈魂的病症。」皇帝俯首恭立,聽主教講話,等聖人說完,皇帝默然返宮。此後皇帝因了良心的責備,常常悶悶不樂,八月之久,並無悔改之意。

聖誕瞻禮前數日,皇帝心中愈覺煩悶,出宮而來到聖堂。主教見了,想皇帝有意違反教規而強入聖堂。仍然立在堂門阻止他。這時皇帝悽然說道:「朕之來此,並非願強入聖堂。朕想到天主的仁慈無窮,絕不棄捨悔改的罪人。因此朕望主教允准進堂,朕將完全遵行主教所定之補贖。」聖人聽了大喜,善言撫慰 國 君,然後奏曰:「不求別事,惟願陛下定一新法:『凡刑事案件,或充公民財各案,定案後必緩行三十日。』」主教歡迎皇帝進入聖堂,帝走到祭台前仆伏在地,以額觸地,誦念達味聖王的聖詠說:「主,我的靈魂俯伏爾殿之內,求按上主之言而復活我!」以後領受聖事如常。皇帝每次想起這事,常對臣子說:「令朕明鑒司牧是何等人者惟盎博羅也。」又說:「朕僅知一人堪當主教的名稱,他就是盎博羅!」

聖人愛自己的羊群超過親人,超過光榮。他為羊群服務,為真理、為聖教會、為窮人服務,他不畏權勢,也不怕死。在他偉大的胸懷中充滿了基督的慈父之愛。心中所充滿的再用來灌輸給他人,請聽他論耶穌基督的演講:「在基督身上具備一切,對於我們,基督便是萬有。你若受了傷,需要治療,祂便是你的醫生;你若受熱病的薰炙,祂便是清涼劑;你若需要援助,祂便是力量;你若怕死,祂便是生命;你若希望升天,祂便是道路;你若要避免黑暗,祂便是光明;你若飢餓,祂便是食糧。」

聖人在主教位共二十三年,三九七年四月四日棄世升天。

 

 

 


Best View: 1024x768 (800x600 suitable). 2004© by B.P.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