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安貧樂道者
十月四日
聖方濟的安貧好施是天然的稟賦,也是聖寵的賜與,他有著天賦的憐憫貧苦的深情。這種良好的稟賦和他與生俱長,自幼不離;這種高度慈善的心腸使他從不拒絕任何的求乞,尤其當他們因天主之名而求他時,他更樂意施捨。
聖方濟雖是商人,但他慷概揮金的性格卻迥異於一般商人,他這種在金錢上豪爽大方的習慣,對他的修德啟發有莫大助益。有一次,在他款待了同年友人之後,暗自沈思:「如果對那些僅能以世俗利益報答你的人,尚且表現得如此豪爽大方,那麼,為了無限地報答天主,而以同樣的慷慨對待窮人,豈不更是理所當然的嗎?」因此他日益愛護窮人,慷慨施捨。僅有一次,因他正忙於布店的事而拒絕了向他哀求的窮人,乞丐走後,聖人立刻因感動而自責道:「如果那乞丐用某貴族的名義而求,你一定會給他;何況他是以萬王之王,萬有天主的名而來,你不更應該給他嗎?」從他的信德上看,他已將窮人視為天主的使者;從他的慷慨精神看,他把窮人尊如貴族王侯。所以他當即追上那個乞丐,贈與金錢。同時立志決不拒絕因主名而求乞的人。
聖人力行定志,大獲天主的聖寵與愛情,這些深厚的聖寵中最大的是:他逐漸以窮人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以愛慕貧窮為最大的珍寶。一天,他又歡宴友朋,席散之後,這批快樂的青年照例徜徉街頭,高聲歌唱;向來昂首闊步為群眾領袖的方濟,這時卻默默地隨在末後,他忽然得到上主的光照,沈浸在甘美的神味之中,渾然若癡。等到他的出神狀態消失之後,同伴向他取笑說:「你想些什麼?癡想著意中的人兒嗎?」他活潑地回答說:「不錯,那位女郎是全世界女人中最高貴、最富有、最美麗的。」他的話並不是出於他自己,這是來自天主的默示,那位女郎就是他所追求的貧窮。
此後,他以全部的物力和精力來追求貧窮。在路上遇見乞丐,莫不給予賙濟;若身邊無錢,便把鞋子、帽子等物給與;如再遇求乞者,就到無人之處脫下內衣來施捨。他也常常購買聖器,暗中贈與經濟拮据的司鐸。
聖人慷慨地把金錢花費在濟貧方面,他祗希望獲得較金銀珠寶尤為珍貴的智慧與明智。但天主卻進一步的考驗他,要求他極大的犧牲:因他揮金如土,一味追求著那位高貴、富有、而美麗的女郎--貧窮,激怒了他的父親,在他二十五歲的那年,父親把他送進監牢,最後在天主教法庭告發他,聖人立下了永不承受父業的筆據,並脫下衣服還給父親,他宣稱:「此後惟以天主為父。」但丁在神曲中所描述的一段,正是聖人與貧窮女郎結合的寫照:
「在他青年的時候,毅然脫離慳吝的父親,愛上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從未有人願開門迎接她,如不迎接死神一般。在那主教的法庭,在他父親的面前,他和她結合了。後來天天相愛,更加親密。」
聖人徹底實踐了福音的貧窮理想。不久,他決定創立一個新的團體,集合志同道合的弟兄。他的德行首先吸引了一位亞西西的貴族伯爾納多 ˙ 甘達代勃,他要把所有的財產悉數撥出,?候聖人的分施。聖人不願擅作決定,回答他說:「明天清晨我們進堂去吧!要從福音上得知上主的聖意。」
第二天,他們在尼各老聖堂中熱切祈禱之後,請神父信手打開福音,第一次見到的是:「你若願意成全,就去變賣所有,分施窮人,你將在天上獲得珍寶,然後來跟隨我。」其次是:「你們在路上不要帶東西,也不要帶兩件長衣。」第三次是:「凡願跟隨我的,該棄絕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這不是天主明晰的指示嗎?聖人感謝天主之餘,不禁歡呼道:「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規則。」
聖方濟對貧窮女郎一往情深之愛照耀著他整個的生活,愛情之火時常在他心內燃燒。他對弟子們常提起福音上的話:「孤狸有穴,飛鳥有巢,人子卻無枕首之處。」他常常不厭其煩地重述著:「弟兄們!若離棄貧窮,也同樣地將為世人離棄;如依賴貧窮,世人就要養活他們。因為弟兄們是為拯救世人而生活的。」聖人被一條無形的鎖鏈緊緊地繫於貧窮女郎身上,所以他能甘貧如飴,在聖詠中他獨愛論貧窮幾首,如「貧困人永不被遺忘,困苦人的希望永不會落空」,及「貧寒和困苦的人讚美您的名」的詩句常激動他的心弦。他熱烈地問候他的情人;「聖善的貧窮,我的主婦啊,望天主庇祐妳!」
聖人的這種愛戀之情超越一切世間情種,聖人傳記的作者以衷誠感動的筆觸寫道:「?然天主子也度過貧窮的生活,所以方濟願藉始終如一的愛情,與人人所?避的她結為配偶…方濟以貞潔的心胸懷抱她,惟以極尊敬的態度對待她。他說,她是他神子成全的道路,永光的左券。沒有人貪圖金銀能如他貪戀貧窮一樣:沒有人珍惜寶藏能如他珍惜福音珍寶一樣… …他的全部財富自開始修會生活真到逝世,僅是一件會衣,一條粗繩和一條褲子… …他已完全將所有的世俗財寶換取了來世的百倍寶藏」。吾主耶穌非常欣悅他能肖似自己,特賜印五傷聖痕。公元一二二六年,聖人長眠於鍾愛的情人懷抱內,享年四十有五。過了兩年便被列人聖品。以下是偉大的詩人但丁在神曲中所詠述的:
「等到天主召祂僕人回天鄉時,賜予永遠而豐厚的福樂。因為在世上他常以卑賤為裝飾,那時他就將親愛的夫人托付於繼承的弟兄。命他們誓死忠於她。他擯棄容身的棺槨,僅由她的懷中讓靈魂回歸天鄉。」
|